標籤彙整: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德國柏林科技舞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繼續閱讀 德國柏林科技舞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成功申遺

內地官方新華社報道,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繼續閱讀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成功申遺

今日,海地人民以「自由之湯」慶祝解放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新一年的開始。祝大家新年快樂!

今天除了是公曆新年外,也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日子,以及四個國家的國慶日,包括古巴、蘇丹、斯洛伐克,以及我們今天要談的——海地。

過去一年,海地先後遭遇地震和政局不穩的打擊,新型肺炎疫情亦持續影響這個西半球最貧窮國。不過在上月16日,這個國家終於得到難得的好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當地一種名為久慕湯(Joumou)的傳統南瓜湯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具體來說,久慕湯是用當地原住民培植的南瓜品種作主料,輔以蔬菜、大蕉、肉類、麵食和香料製成。如今這種的多種變形也可以在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區找到。

不過對於海地人而言,久慕湯的意義既在於慶祝,也深植於其國家認同,其製作又能推進社會團結,並在社群之間產生歸屬感。

在海地被法國殖民的時期,久慕湯是奴隸主才能享用的菜餚。1804年1月1日海地獨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非裔人共和國,也是第一個明令廢除奴隸制的國家。久慕湯被宣佈為「國湯」,黑奴們終於取得享用久慕湯的權利,這湯成為了新獲得的自由的象徵,表現海地人民的尊嚴和堅韌不屈。所以在當地又被稱為「自由之湯」。

每年1月1日,即海地獨立日,人們特意烹製並食用久慕湯,這湯成了一年中的第一餐。當日人們有義務為沒有辦法自己烹煮的人,例如長者、病人、孤兒、囚犯送湯。久慕湯也是星期日的早餐。烹製久慕湯是家庭和社區的事情:女人掌控全局,而兒童就負責備料。工匠製作烹製所需的鋁鍋和其他器皿,而農民耕耘土地以收獲蔬菜。而當地,當有兩個人爭吵,只要捧出這碗湯,就是和解的時候了。

海地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Dominique Dupuy在接受美國NPR電台訪問時,對久慕湯獲得國際認同,首先感到的是光榮:「海地人經歷年復一年的集體創傷,人們一直處於『扛住』的狀態中,要保持『堅忍』,但這是有代價的。(久慕湯)入選提醒我們人性脆弱,但當我們團結在一起就會有力量。而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在這裡指的是在餐桌上擺上我們的湯,也承認了我們身為人的價值。」 「這也是一種補償。在眾多入選的文化遺產中,海地一直榜上無名。怎能讓海地這個對世界史有重大貢獻的國家,在這展示世界多樣性的名單上缺席? 沒有比讓這個湯以及它所蘊含的一切,強又有力地入選更好的方式了。」

新的一年,願所有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願久慕湯也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力量之源。

一碗久慕湯。圖片來源:Aliceba CC-BY-SA 4.0

阿拉伯文書法入人類非遺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今日「世界阿拉伯語日」前夕,宣佈把阿拉伯文書法等3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阿拉伯文書法項目的申請由沙特阿拉伯,聯合其他15個阿拉伯國家申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網介紹稱:「阿拉伯文書法是以手書寫阿拉伯文字的藝術性實踐,以一種流暢的姿態傳遞和諧、優雅和美。由於阿拉伯字母可以用各種方式延伸和變化,去創造不同的動機,阿拉伯文字的流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即使在一個詞之內。」

沙特阿拉伯文化部長巴德爾親王(Prince Badr bin Abdullah bin Farhan Al-Saud) 歡迎組織的決定,他透過國營通訊社發表聲明,表示這將「發展這項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有份參與申報的沙特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阿卜杜馬吉德‧馬赫布卜(Abdelmajid Mahboub)表示,「書法一直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象徵。」 他又指「由於科技進步,很多人不再用手書寫」,精通這門藝術的人也急劇減少。申遺成功「肯定會對保育這項傳統有正面作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日益增長的全球化之中維持文化多樣性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在於文化宣示本身,而是透過它代代相傳的知識和技藝的財富。」

今年入選的項目還有越南泰族的群舞、剛果倫巴、秘魯阿瓦洪族的製陶技藝等,而中國書法和篆刻已於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土耳其《自由日報》)

阿拉伯文書寫工具:稱為「卡蘭」的蘆葦筆與墨水。棕色的字是學生臨摹老師的字體(黑色)。文字的意思是「每天都是阿舒拉節,處處都是卡爾巴拉」。(Aieman Khimji CC-BY-2.0)

小知識:阿拉伯文字和書法
阿拉伯文字是一種標示讀音的文字,即字母文字,但與最常見的拉丁字母不同,一般只標示輔音(即沒有a、e、i、o、u等音),是一種輔音音素文字(abjad)。與拉丁字母不同,阿拉伯文字的書寫方向是從右到左橫書。另外,阿拉伯字母的字形會隨著其在單詞中前、中、後位置的不同或單獨出現而有所變化。

阿拉伯文字和現存所有字母文字一樣,都源於腓尼基字母。阿拉伯文字最初只書寫阿拉伯語。隨著伊斯蘭教的擴張,波斯語、烏爾都語(即以阿拉伯文字書寫的印地語)、某些庫爾德語、馬來語(稱爪夷文,19世紀後又引入拉丁字母)、維吾爾文等也以阿拉伯文字書寫。1929年前土耳其語也以阿拉伯文字書寫。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更發展出一套用作書寫漢語的字母,稱為「小兒經」。

阿拉伯文和阿拉伯書法是與伊斯蘭教緊密相連的。由於穆斯林認為不可以用可朽壞的形體表達不朽的真主,阿拉伯書法成為了表達信仰的方式,也成為了重要的視覺藝術形式。除了在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外,阿拉伯文字亦配合阿拉伯式花紋,常見於清真寺的裝飾,並隨著時代演進,在不同地區產生各種字體,例如庫法體、謄抄體、波斯體、三一體、中國體等。

傳統的阿拉伯書法是以蘆葦(或竹)桿製成筆、沾上墨水書寫在紙草紙或羊皮紙上,後來書寫在紙上。其他常見的載體包括磁磚、錢幣、器物、地氈等。

自2012年起,聯合國把每年的12月18日訂為「世界阿拉伯語日」(World Arabic Language Day),以紀念阿拉伯語在1973年被列為聯合國六個工作語言之一。今年的主題是:阿拉伯語,文明之間的橋樑

泰國擬為冬蔭申遺

泰國內閣前天通過文化部提案,決定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把泰國知名菜式冬蔭功(tom yum kung,酸辣蝦湯)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希望藉此提高泰國菜在世界的聲譽,同時振興泰式美食產業的發展。

文化部長逸提蓬(Itthiphol Kunplome)說,泰式酸辣湯已經是世界知名的菜式,他希望可以申遺成功。

逸提蓬表示,泰式酸辣湯的製作方式和烹煮技巧在每個家庭中代代相傳,而地方與全國的飲食業者也逐漸獲得了烹調這道菜式的知識與技術。

他表示,如果泰式酸辣湯可以被列為世界遺產,將會提高泰國菜在國際中的聲譽,且有助於發展泰國的美食產業以及增加工作機會,包括在產業鍊裡種植青檸的農夫、蝦農以及餐廳等都可能因此受益。

中央社引述《曼谷郵報》指出,泰式酸辣湯代表的是居住在泰國中部平原地區河川與運河沿岸的居民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這樣的飲食傳統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現在泰式酸辣湯已是遍及全泰國且受歡迎的菜餚,且不同的主廚會有自己不同的創意料理方式。

泰國的箜劇(Khon Dance)和泰式傳統按摩(Nuad Thai)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獅城小販文化入全球非遺名錄

新加坡小販文化星期三晚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新加坡首個獲入選的非遺項目。

總統哈利瑪稱小販文化多方面塑造了新加坡的身份認同,為當地社會的多樣性作出了貢獻。總理李顯龍則感謝一代又一代的小販滋養了一個國家的腸胃和心靈,並稱此一榮譽來自他們的汗水、辛勞和敬業精神。

早年,新加坡小販推著手推車,在街上售賣價廉物美的食物,後來政府把他們遷入小販中心,成為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更吸引了各地旅客一嚐各民族美食。

新加坡在2018年確認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理李顯龍同年宣佈提名小販文化作為第一個申報的非遺項目,並於去年遞交文件。

至於新加坡保育小販文化的挑戰包括:由於工作時間長達16小時,難以吸引年輕人加入,導致經營者的年齡中位數達59歲(2013年數字),以及新型肺炎對旅遊業的衝擊。

今年全球共有35個項目入選該名錄。同時入選的還包括太極拳(中國)、送王船(中國和馬來西亞)、燃燈節(韓國)、木建築工藝(日本)、班頓詩歌(馬來西亞、印尼)、賽駱駝(阿聯酋、阿曼)、手製玻璃聖誕裝飾技藝(捷克)、上埃及的手織工藝(埃及)、布迪馬舞(贊比亞)、查瑪米音樂(阿根廷)等。連同今年新增的兩項,中國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居世界第一。

另外,新加坡植物園也在201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