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特輯】烏克蘭傳統文化剪影

濠記之前一連兩篇介紹過烏克蘭的風光。這次就讓我們認識烏克蘭的傳統文化。

烏克蘭菜:羅宋湯以外

之前濠記有介紹過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就羅宋湯引發的爭議,也為大家理清了羅宋湯發展的脈絡。

由於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三國文化同源,當中很多菜式都在另外兩個國家都可以找得到。不過,坐擁全球最肥沃耕地的黑土帶、氣候更為溫和的烏克蘭,農業條件比俄白兩國更佳,蔬果種類也比俄白兩國更豐富,食物口味偏酸甜,亦偏向多油脂,以適應高熱量消耗的農耕生活。

烏克蘭人的主食主要是以小麥、黑麥、蕎麥製成的各種麵包、餃子、煎餅、粥等穀類食品。傳統上使用豬油,以及由美洲引進的向日葵種子榨出的油。烹調技巧以燉煮為主。

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烏克蘭菜的上菜次序,首先是湯或各種前菜,然後是主菜。湯除了羅宋湯外,白菜湯、酸黃瓜湯、酸辣湯、魚湯等也很常見。沙拉和前菜方面,主要有醋煮紅菜沙律(Вінегре́т / Vinegret)、鹽醃肥豬肉、肉凍魚凍和各種香腸。

主菜是各種肉類和餃子、餡餅等。其中著名的有大白菜肉捲(Голубці  / holubtsi),還有以馬鈴薯、乾酪、洋蔥、肉類等食材為餡料的餃子(稱為 Варе́ники / Varenyky)。除了亞洲人習慣的鹹味,烏克蘭餃子的一大特色是用櫻桃、梅、李子、藍莓、草莓等水果作餡料的甜味餃子。吃的時候就不會用黃油或者酸奶油(Сметана / Smetana)伴食了,而是用糖。烏克蘭菜也吸收了西歐各國的烹調技巧,其中以基輔雞卷(котлета по-київськи / kotleta po-kyivsky)為代表。

甜點方面,有糖煮水果、炸麵包圈等。不過有趣的是,在烏克蘭的「蛋糕」,例如是以首都基輔命名的蛋糕(торт “Київський" / Tort “Kyivsky"),往往不會使用麵粉,而是以果仁作原料。飲料方面,有土產伏特加(горілка / Horilka)、克瓦斯(квас / kvas)、蜂蜜酒(мед / med)、蜂蜜香料飲(Зби́тень / Zbiten)、「烤牛奶」(пряжене молоко / Pryazhene moloko)等。

基輔雞卷(圖片:英國廣播公司)

烏克蘭復活蛋:生命的饋贈

下星期日是西方基督教的復活節,而在信仰東正教以及東儀天主教(即在宗教禮儀方面跟隨東方教會,但奉天主教教宗為最高領袖的教會)為主的烏克蘭,今年會在再下一個星期日(4月24日)慶祝復活節。

各種復活蛋(圖片來源:Luba Petrusha CC-BY-SA 3.0)

在烏克蘭,最著名的復活節活動,就是製作彩色的復活蛋(писанка / pysanka,眾數為pysanky),然後送給至愛親友,象徵生命的禮物。而這些彩蛋的裝飾,包括圖案和顏色,往往都能反映收蛋者的性格,例如三角形圖案,代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也可以象徵多神教的三元素(風、火、水)、家庭(父、母、子女)或者生命的循環(誕生、生活、死亡)。又例如紅色有賜予生命的血、愛、喜樂、婚姻的盼望等含義,也與太陽有關;黑色是神聖的顏色,最常與「死後世界」連繫以來,不過這個「死後世界」並不是「地獄」。

烏克蘭人通常在每年大齋期最後一個星期(今年這個星期就在本周)製作復活蛋,蛋上的線條是用蠟染技術,以尖筆在蛋面上刻上圖案(這就是這種技藝名稱的由來,烏克蘭語是「書寫」的意思),然後分次由淺至深,順序浸入不同顏色的染料,中間再刻上更細緻的圖案,直到最後用火把所有蠟熔化,就會呈現多層次的顏色,而最初蠟染的線條會保留雞蛋殼的原色。最後把蛋白和蛋黃清除即成。

烏克蘭復活蛋製作教學影片(英文)

關於烏克蘭復活蛋,其中一個最古老、最流行的傳說是,有一個年輕女子拿著一壺水和一籃雞蛋從市集回家,在路上遇到一個重在石上的陌生人。她心想,這人已經肯定累了,於是就給那人水喝。當那人把水還給她時,她才發現那人手上有傷痕。他馬上起來,默默地離開了。女子回家,打開籃子,雞蛋都變成了美麗的復活蛋。那個人就是死去復活的基督,而那一天就是第一個復活節。

不過製作復活蛋的技藝早在烏克蘭人接受基督教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大部分圖案都是在基督教引入前就存在了,目的是向各種神明祈求健康、多產、愛情和財富。這些圖案以基督教的意義重新演繹,或者以多神信仰的殘留保留了下來。現存最早的彩蛋實物,是在利沃夫一條15至16世紀興建的下水道內發現。

不過隨著現代世界觀興起、社會商業化、新工具和材料的出現、蘇聯時期對宗教的壓迫等因素,帶有宗教意義的、製作復活蛋的實踐和背後的傳統都有消失的危機。如今,一些人重新以類似民俗畫、刺繡、木工等民間藝術的角度學習這門技藝。

(本節部份內容選譯自Pysanka. Ukrainian Easter Traditions,《Ukrainian People》雜誌,2017年4月10日)

哥薩克:自由軍團

哥薩克(козаки́,英語Cossack)一語來自庫曼人,意思是「自由人」,與「哈薩克」一詞意思相同。哥薩克是散居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草原地區的半游牧、半軍事化的東斯拉夫族群,信仰東正教。

哥薩克族群形成於15世紀末的第聶伯河、頓河一帶,原來是逃亡到這裡的農民。歷史上在沙俄、波蘭等大國的宗主權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利,條件是要向宗主國服役。哥薩克以驍勇善和精湛戰騎術著稱,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歷史發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文化上他們以軍團製服與歌舞聞名。

在烏克蘭,哥薩克分為扎波羅熱、黑海、阿速海、多瑙河以及「登錄」哥薩克等分支。俄國革命後,哥薩克族群的生活方式受當局打壓,不少人流徙至海外。直到1980年代以後,蘇聯的哥薩克軍團才得以恢復。

彈奏斑杜拉琴的街頭表演者。外套袖標說明他是一名哥薩克。(圖片來源:Radomil CC-BY-SA 3.0)

系列文章:
烏克蘭虛擬行(一)
烏克蘭虛擬行(二)
俄烏戰事,烏克蘭多少文化資產受損?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