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觀鳥

五十二黑臉琵鷺抵澳過冬 橫琴觀鳥賽本澳隊伍奪冠

繼續閱讀 五十二黑臉琵鷺抵澳過冬 橫琴觀鳥賽本澳隊伍奪冠

2023中國候鳥觀賞地圖

春回大地,候鳥北歸。隨著天氣逐漸回暖,一年一度的候鳥北歸遷徙季又拉開帷幕。鳥類遷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象之一,它們成群結隊長途遷徙數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形成一幅壯美的「百鳥雲集圖」。中國天氣網特別推出2023春季北歸候鳥觀賞地圖,除了提供最佳觀賞地,還有超詳細的北歸候鳥遷徙時間表,讓大家輕鬆掌握各類候鳥的遷徙日程。

候鳥,是隨季節不同進行週期性遷徙的鳥類,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我國溫帶地區夏季晝長夜短,方便覓食和哺育幼雛,同時昆蟲量多、天敵較少,因此是候鳥繁殖的絕佳聖地。而熱帶地區冬季氣候溫和、食物資源豐富,適合候鳥越冬避寒。

每年春季,成群的候鳥就要從越冬地出發,飛越青山綠水,重返北方家園,北京、河北北戴河、山東東營等13個觀鳥勝地也陸續進入北歸候鳥觀賞期。

二月,內地南方多地開啟回暖模式,作為候鳥遷徙「加油站」的浙江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上海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遊區等地陸續進入觀賞期。大批珍稀候鳥入境抵達這裡,時而騰空盤旋,時而潛水覓食,為初春增添了無限生機。進入三月,氣溫進一步升高,它們也陸續北上。

三月至五月,通常候鳥就會陸續飛抵北方家園,有些選擇在當地繁衍後代,有些則稍作休整後繼續北飛出境。河北秦皇島北戴河是世界四大觀鳥地之一,森林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優美,鳥資源豐富,候鳥們或自由翱翔,或靜靜佇立,令人大飽眼福。山東東營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有專門針對專業攝影愛好者開放的觀鳥基地,珍稀鳥類達50餘種,每逢遷徙季節,萬鳥翔集的場面蔚為壯觀,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國家濕地以數量巨大的遷徙鴴鷸類水鳥而享譽世界,它們多來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經過休整後,繼續北飛至俄羅斯西伯利亞和美國阿拉斯加。

在中國西部,春季觀鳥的時間會比東部延遲。新疆巴音布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第一個天鵝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天鵝湖景區水草豐茂,氣候濕爽,風光旖旎。五月至六月,大批天鵝就從印度和非洲南部飛越叢山峻嶺來到這裡棲息繁衍。

目前,全球有九條候鳥遷徙路線,經過中國的主要有三條。我國春季的北歸候鳥通常在三月至五月完成遷徙,五月以後,大量鳥類就開始進入繁殖期。不過,受自然環境、氣溫、降水、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候鳥遷徙時間、遷徙路線可能會有調整。

從中國天氣網推出的北歸候鳥遷徙時間表來看,以東方白鸛、丹頂鶴、大天鵝等為代表的鸛鶴類,春季北遷時間為二月中旬至三月底。蒼鷺、大白鷺、黃嘴白鷺等鷺類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春季北遷時間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紅腳隼、鳳頭蜂鷹、蛇雕等猛禽類和喜愛集群生活的大雁、豆雁、綠頭鴨等雁鴨類,春季北遷時間通常都在三月中旬至五月底。流蘇鷸、彩鷸、斑胸濱鷸等鴴鷸類,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春季北遷時間為三月底至五月底。

春季觀鳥是一項有趣的戶外活動,但鳥類易受驚擾,建議大家在觀賞時保持適當距離,不大聲喧嘩。拍攝候鳥時,不進行聚集性圍堵拍攝,不使用閃光燈和無人機。中國天氣網呼籲大家文明觀鳥、規範拍鳥,一起守護藍天精靈。

「遷鳥千尋—濕地觀鳥」三月份場次接受報名

為推動公眾接觸大自然及豐富餘暇生活,同時多認識本地動物及生態保育,市政署於三月份舉辦三場「遷鳥千尋—濕地觀鳥」活動,歡迎年滿五歲至八十歲的澳門居民報名參加。

「遷鳥千尋—濕地觀鳥」活動共有三場,分別於三月五日(星期六)、十三日(星期日)及十九日(星期六)上午八時至十時,在龍環葡韻濕地及路氹城生態保護區舉行。活動費用為每人澳門元五元,十二歲或以下小童及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免費。

有興趣參加三月五日場次的人士可於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三日報名,其餘兩個場次則於三月四日至十日報名。可登入市政署網上活動報名系統、資訊服務亭活動報名系統或親臨市政署綜合服務中心或各市民服務中心及其分站報名,每場名額二十五名,先報先得,額滿即止。每人每次限報四名,同一場次不得重覆報名。

主辦方將設專車接送參加者,於活動當天上午七時三十分在澳門八角亭巴士站開車,回程送返集合地點解散。自行前往的參加者可於當天早上七時五十分到達氹仔龍環葡韻望德聖母灣街(行人天橋底)集合,參加者須於報名時說明是否乘搭專車。

為響應環保,建議參加者自備飲用水,並穿著淺色長袖衫褲及運動鞋。若參加人數不足或活動當天遇上惡劣天氣,主辦單位有權取消活動或延期舉行,參加者須保留收據以便另作安排。詳情可瀏覽市政署網頁澳門自然網,或致電28337676及28880087查詢。

黑臉琵鷺嚟啦!觀賞活動明起報名

踏入候鳥季,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在11月上旬已迎來首批來澳度冬的黑臉琵鷺,目前最多觀察到43隻黑臉琵鷺和1隻白琵鷺在生態區活動。市民可透過參加環境保護局每月定期舉辦的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系列活動,欣賞黑臉琵鷺的美態。12月的活動將於11月30日起接受報名,因應疫情及相關防疫工作,參觀者到場時須出示當日的澳門健康碼、接受體溫檢測,以及在活動期間必須佩戴口罩。有興趣人士可致電環保熱線(2876 2626)或透過網頁(http://www.dspa.gov.mo)查詢及報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12月份的公眾觀賞日將於4日及11日(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舉行,名額共100個。在兩小時的參觀中,導賞員會帶領參觀者進入有限度開放的生態一區及開放式管理的生態二區,觀賞區內植物和雀鳥。

12月4日(上午十時和下午三時)同時舉行親子「自然學堂」工作坊,每場設10組(每組為1位小朋友和1位陪同的成人)。在兩個半小時的活動中,導師會講解生態知識,並指導小朋友把就地取材的植物製作成樹葉畫。

此外,直至明年4月的候鳥季期間,每月將舉行生態區濕地觀鳥行,12月份的舉行日期為12月11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和下午二時三十分)名額共40人。在兩個半小時的參觀中,導師帶領參觀者到觀鳥路線和觀鳥點,利用本局提供的望遠鏡觀鳥,並提供專業講解。

環境保護局將於活動前一日以短訊通知參觀者最新信息,倘因惡劣天氣或參加人數不足,環境保護局有權取消活動。此外,公眾可下載局方流動應用程式(DSPA app,請見附圖QR Code),了解相關的動、植物資料,讓參觀增添趣味。局方又呼籲參與者支持環保,自備飲用水。

活動報名二維碼

澳門鳥類知多少?

喺疫情下,市民留喺澳門活動,假日期間多咗市民享受大自然。而近來去路氹城保護區、大炮台、松山,有不少觀鳥人士,帶埋「長短火」拍攝雀鳥生態。

原來根據市政署2018年的調查,澳門有126種雀鳥,分屬12目41科,其中留鳥57種,佔總鳥種45%;遷徙鳥包括:冬候鳥、夏候鳥和遷徙過境鳥69種。

本澳優勢種是白頭鵯,共記錄3050隻,另外小白鷺5302隻;常見種有10種,其中珠頸斑鳩、八哥、長尾縫葉鶯、暗綠繡眼及麻雀等五種屬於林鳥,蒼鷺、大白鷺、池鷺、夜鷺及綠翅鴨等五種屬於水鳥。

另外,2018年本澳也新記錄了兩個鳥種,分別是烏鵑及鳳頭潛鴨。另外,中國二級保護鳥類有八種,包括岩鷺、黑臉琵鷺、黑鳶、松雀鷹、普通鵟、白腹海雕、鳳頭鷹及褐翅鴉鵑。

至於分佈方面,松山、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大潭山環山徑、小潭山2000環山徑、黑沙水庫家樂徑、東北步行徑系統、九澳水庫環湖徑、龍環葡韻濕地、路氹城生態一區和二區都錄得超過30種鳥類。

各位朋友,趁復活節假期,不妨出外欣賞各種鳥類,認識澳門豐富的生態啦!不過要記得保持社交距離同地方清潔,同埋要安靜、唔好騷擾雀仔呀!

(圖片攝於2019年,下紅圈為黑臉琵鷺)

2019澳門鷺鳥節:覓鷺——親子賞鳥活動

想小朋友放假對少啲電子產品?想吸收新鮮空氣、親親大自然?機會嚟啦!

由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主辦嘅「2019澳門鷺鳥節:覓鷺——親子賞鳥活動」,將於下星期六(4月27日)舉行。

根據負責人Samson介紹,中心會喺世界各地舉辦類似活動,佢哋會選擇喺當地特有、值得保護嘅物種,進行公眾教育嘅活動,透過導賞、講座等,話畀當地人知道,喺佢哋咫尺之間就已經有好豐富嘅生態環境。

至於點解要揀鷺鳥做主題物種?原來鷺鳥係一個總稱,喺澳門常見嘅都有成五、六種,仲有每年遷徒來到嘅品種。Samson話:「鷺鳥對澳門嚟講,尤其是喺近二十年間,伴隨著城市高速發展、生態破壞,佢哋對澳門都依然不離不棄。所以因著呢樣嘢,我哋覺得已經值得話畀澳門市民聽,有一種動物,無論我哋變成點都好,都依然陪伴住我哋。」

另外,Samson又話,鷺鳥亦係我哋睇一個濕地生態系統重要嘅指標性物種:「就算一個地方冇一啲明星物種,可能有一啲普通嘅物種而可以繁殖得到、有一個穩定嘅族群,其實越多咁樣普通嘅雀仔、普通嘅蝴蝶、普通嘅蜻蜓,代表嗰度嘅生態系統係完整嘅,係一個應該受保護嘅地方。」

Samson希望喺鷺鳥繁殖嘅季節,舉辦親子同樂嘅活動,拉開鷺鳥節嘅序幕。佢又話喺澳門,除咗學校教育以外,喺民間對於呢方面嘅認識同活動都比較少,希望透過活動促進親子關係,亦可以令大人同小朋友吸收一啲生態知識,「認識澳門呢個咁漂亮嘅城市、咁亮嘅生態環境。」

是次活動會用上SWAROVSKI OPTIK嘅專業望遠鏡,可以畀到參加者有更好嘅觀鳥體驗!

日期:4月2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00至4:30
集合地點:T424 海濱圓形地/生態保護區 巴士站
費用:全免
報名:https://bit.ly/2GvGZ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