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湛江

廣東新增19宗病例 珠海出省需三天內核檢

廣東省衛健委公佈,昨日新增19宗新型肺炎本地病例,其中廣州14宗、深圳3宗,佛山和湛江各1宗。

另外珠海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站場港口疫情防控工作專班深夜宣佈,即日起通過珠海轄區內機場、城軌、汽車客運站等站場離珠出省的旅客,須出具「健康碼」綠碼及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其中14天內有廣州、佛山行程經歷的出省旅客,須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瓊海鐵道紀行

隨著內地基建日益完善,港澳地區居民到內地比過去更加方便。除了近年政府大力鼓吹的「粵港澳大灣區」外,位於廣東省西部的湛江市,最近也因江門——湛江鐵路的落成通車,與內地高鐵網絡實現互聯互通。以廣州為中心,廣東省東、西、北三個方向都可乘搭高鐵前往。

法國駐廣州灣總領事館舊址

國慶假期前夕,筆者與友人一起乘坐火車去湛江和海南島,來一次「終極鐵路之旅」,即是以最短的時間以鐵路完成一段旅程。江湛鐵路通車後,從珠海出發,目前須於中山小欖轉車,大約三個半小時就可到達湛江西站。

午飯後,冒著烈日在赤坎散步。和廣東眾多通商口戶一樣,湛江也有其洋樓文化,襯以綠樹,氣氛憇靜而閒息。比較可惜的是,湛江的洋樓,不少已經年久失修,別的改得面目全非。要想像湛江舊城像某家昔日以「粵港澳湛」作招徠的珠寶金行那樣的成行成市,似乎有點難度了。

之後再乘的士前往湖光岩參觀。湖光岩號稱是世界上唯二的瑪珥湖(另一在德國),數十萬年前由火山活動所產生,是湛江最重要的自然景觀,更與湛江和海南多處同類地點被列入聯合國世界地圖質公園。

湖光岩周長七公里,以筆者的經驗,用兩小時、走不到一萬步也可以完成。也可以像我們,用二十元乘電瓶車,簡易環湖一周。車在湖邊行駛,吹起的風慰撫著懊熱的下午。登上藏有粵西最高觀音像的觀音閣,展望過全湖和雷州海岸的全景,時間已近黃昏,要回市區晚飯了。

更讓人難過的,是當年作為法國租界的廣州灣的中心,除了舊領事館和天主教堂和一些搖搖欲墜的住宅外,霞山市中心幾乎已經看不到昔日的痕跡。反正晚餐的地點不遠,簡單的拍照過後直接向海邊走去。

海產市場有旅遊局推薦,先在樓下的攤販選料,再補錢加工,作價算是公道:四個人四種海鮮,外加兩種蔬菜肉類,還有芋頭飯,五百元左右也是不錯。只是那裡的陳皮蒸鮑魚,上桌時卻少了薑蔥,碟上的陳皮有點像市面的九製陳皮,顏色偏白,至少是不夠陳吧?

第二天,乘坐從長春來的火車去三亞,車上多數是東北去海南渡假的人。我們期望的卻是越過瓊州海峽,即從坐上徐聞到海口的渡輪。

說實在,從乘客的角度來看,乘坐鐵路渡輪並不是什麼緊張刺激的事情。程序是把火車拆解成幾組車廂,在駛進船上,到了對岸的港口再重組繼續前進。但你從車廂內往外看,你只會感到車廂往前又往後,才登上渡輪。乘客又不能離開車廂,期間空調更要關上,幸好還有外面的海風,時間才比較好過一點。過了海口,太陽慢慢落下,我們坐在餐車,紅在朝西的河口和大地又作了一次親密接觸,成為一天旅途的獎賞。

三亞站夜色

懾於三亞海鮮餐廳的「名氣」,我們刻意避開在當地吃海產,而改去俄國菜館吃晚飯,因為俄羅斯人近年成為三亞的另一大觀光客源,到處都是俄文標示,俄語在鬧區中也隨處可聞。我們去的餐廳在大東海,要看俄國人的介紹才知道。幸好,菜是烏克蘭師傅主理的,味道十分正宗,算是對得起朋友了。

最後一天是高鐵環島。海南島是目前世上唯一有高鐵環行的島嶼。到底只能車遊,無法下車參觀還是可惜,即使能在高架軌道上遊覽車海口市區,視野仍然有限制。逐漸地,身旁的旅伴逐漸昏睡,也是時候回家了吧?

大東海往西眺望

10/11起 開通珠海直達茂名湛江高鐵

中國鐵路12306網站近日更新了列車時刻表,自10月11日起,將開行珠海站至湛江西站每天往返的高鐵動車,該線路途經開平、 陽江、茂名、湛江等多個城市。

珠海直達湛江最多4小時21分鐘

從12306官網上看到,10月11日起,可以購買珠海至湛江西的往返動車車票。其中,從珠海前往湛江西,D7126次列車上午8時25從珠海站出發,經中山、廣州南、新會、開平南、陽江、馬踏、電白、茂名,於中午12時46分到達湛江西,全程4小時21分。價格方面,商務座723元,一等座372元,二等座243元。

從湛江西返回珠海,D7128次列車下午4時36分從湛江西出發,途經茂名、陽江、恩平、新會、廣州南、中山,於晚上8時43分到達珠海,全程4小時7分。

珠海至湛江西可小欖換乘

新開珠海直達湛江西的線路,是動車運行到廣州南站後,調換車頭再去湛江,乘客在廣州南站不需要下車換乘。

如果乘客沒有買到珠海直達湛江西的車票,仍然可以通過動車抵達小欖站或廣州南站換乘的方式往返珠海和湛江。換乘的時間累計都在5個小時以內。

如果選擇在小欖站換乘,乘客先從珠海站乘上午11時52分的C7662次動車抵達小欖站,然後換乘D7432次動車至湛江西站。全程4小時56分。

(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