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阿拉伯世界

海灣國家擬仿傚神根區 一張簽證盡遊六國

由阿拉伯波斯灣地區六個國家組成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計劃仿照歐洲「神根區」的模式,引進統一簽證。持有統一簽署的旅客可以自由出入區內各國。

繼續閱讀 海灣國家擬仿傚神根區 一張簽證盡遊六國

阿拉伯文書法入人類非遺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今日「世界阿拉伯語日」前夕,宣佈把阿拉伯文書法等3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阿拉伯文書法項目的申請由沙特阿拉伯,聯合其他15個阿拉伯國家申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網介紹稱:「阿拉伯文書法是以手書寫阿拉伯文字的藝術性實踐,以一種流暢的姿態傳遞和諧、優雅和美。由於阿拉伯字母可以用各種方式延伸和變化,去創造不同的動機,阿拉伯文字的流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即使在一個詞之內。」

沙特阿拉伯文化部長巴德爾親王(Prince Badr bin Abdullah bin Farhan Al-Saud) 歡迎組織的決定,他透過國營通訊社發表聲明,表示這將「發展這項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有份參與申報的沙特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阿卜杜馬吉德‧馬赫布卜(Abdelmajid Mahboub)表示,「書法一直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象徵。」 他又指「由於科技進步,很多人不再用手書寫」,精通這門藝術的人也急劇減少。申遺成功「肯定會對保育這項傳統有正面作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日益增長的全球化之中維持文化多樣性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在於文化宣示本身,而是透過它代代相傳的知識和技藝的財富。」

今年入選的項目還有越南泰族的群舞、剛果倫巴、秘魯阿瓦洪族的製陶技藝等,而中國書法和篆刻已於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土耳其《自由日報》)

阿拉伯文書寫工具:稱為「卡蘭」的蘆葦筆與墨水。棕色的字是學生臨摹老師的字體(黑色)。文字的意思是「每天都是阿舒拉節,處處都是卡爾巴拉」。(Aieman Khimji CC-BY-2.0)

小知識:阿拉伯文字和書法
阿拉伯文字是一種標示讀音的文字,即字母文字,但與最常見的拉丁字母不同,一般只標示輔音(即沒有a、e、i、o、u等音),是一種輔音音素文字(abjad)。與拉丁字母不同,阿拉伯文字的書寫方向是從右到左橫書。另外,阿拉伯字母的字形會隨著其在單詞中前、中、後位置的不同或單獨出現而有所變化。

阿拉伯文字和現存所有字母文字一樣,都源於腓尼基字母。阿拉伯文字最初只書寫阿拉伯語。隨著伊斯蘭教的擴張,波斯語、烏爾都語(即以阿拉伯文字書寫的印地語)、某些庫爾德語、馬來語(稱爪夷文,19世紀後又引入拉丁字母)、維吾爾文等也以阿拉伯文字書寫。1929年前土耳其語也以阿拉伯文字書寫。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更發展出一套用作書寫漢語的字母,稱為「小兒經」。

阿拉伯文和阿拉伯書法是與伊斯蘭教緊密相連的。由於穆斯林認為不可以用可朽壞的形體表達不朽的真主,阿拉伯書法成為了表達信仰的方式,也成為了重要的視覺藝術形式。除了在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外,阿拉伯文字亦配合阿拉伯式花紋,常見於清真寺的裝飾,並隨著時代演進,在不同地區產生各種字體,例如庫法體、謄抄體、波斯體、三一體、中國體等。

傳統的阿拉伯書法是以蘆葦(或竹)桿製成筆、沾上墨水書寫在紙草紙或羊皮紙上,後來書寫在紙上。其他常見的載體包括磁磚、錢幣、器物、地氈等。

自2012年起,聯合國把每年的12月18日訂為「世界阿拉伯語日」(World Arabic Language Day),以紀念阿拉伯語在1973年被列為聯合國六個工作語言之一。今年的主題是:阿拉伯語,文明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