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社區

旅遊局五月份資助活動展社區「旅遊+」活力

繼續閱讀 旅遊局五月份資助活動展社區「旅遊+」活力

巴塞隆納聖家堂下周三亮燈入口涉拆遷工程可能再叫停

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由已故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設計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自1882年動工至今已經接近140年。

上星期一(11月27日)一顆由水晶片砌成、直徑7公尺、重達5.5公噸的十二角星被吊起,安裝聖堂在代表聖母瑪利亞的塔尖之上,並將會在下星期三(12月8日),即聖母無原罪瞻禮當日,與塔內800扇窗戶一同被點亮。天主教巴塞隆納總教區若望·若瑟·奧梅拉總主教(Juan José Omella)稱這是「一年黑暗和不懈鬥爭後的歷史性時刻」。

即將被吊起、象徵聖母瑪利亞的十二角星。圖片:Matthias Oesterle/ZUMA Press Wire/REX/Shutterstock

不過當地的居民對此似乎另有意見。有居民認為這顆星星「毫無美感可言」。不過更大的問題在於負責興建聖家堂的基金會堅持計劃興建一道引向目前尚未完工的正門(光榮立面)的巨大階梯。工程需要拆毀三個街區,將會有約1000個家庭和商戶受影響。

從空中俯瞰聖家堂。圖片:Orbon Alija/Getty Images

其中一個居民團體要求在居民、基金會和市議會三方達成協議前,暫停所有工程。另一個團體表示會以法律途徑阻止興建計畫。

團體又指設計是高第徒弟的添加,並非高第的原意——高第的原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被當時的無政府主義者毀滅了。當地建築師以及把聖家堂以其他高第設計的建築物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同意這一點。

不過基金會總幹事馬丁尼斯並不認同:「我們毫不懷疑我們要興建的部份是屬於高第的」。他表示對有關階梯的意見持開放態度,並認為市議會有權決定是否把階梯納入新的城市規劃內。他又表示,樂意與居民就此磋商,並希望達成各方滿意的方案。居民團體代表則指:「我們要找到符合城市需要,而非基金會需要的解決方案。」

在疫情前每日有約60000人來到這座號稱是「永不完工的教堂」、「世上最偉大的爛尾樓」參觀,為聖堂帶來豐沛收入。不過疫情前預定的2026年完工日,目前已遭擱置。馬丁尼斯表示,不願猜測新的完工日期。而在尚有7000萬歐元儲備金的情況下,基金會就宣佈聖堂大部份興建工程「在疫情」下停工至2024年,而工人要放無薪假,也引發外界對帳目的質疑。

(英國《衛報》)

正在吊裝的瑪利亞之星(圖片:Matthias Oesterle/Zuma Press Wire/Rex/Shutterstock)

聆聽社區 藝術入村:社區營造@祐漢新村

過去一個多月,本澳出現了兩次新型肺炎感染群,包括祐漢新村順利樓等多處被圍封⋯⋯

上周四名學生伙拍一名無業女子在興隆樓梯間打劫「鳳姐」⋯⋯

有著超過半世紀歷史的祐漢新村,或許從來不會在旅客來澳參觀的景點名單上出現。但即使是本地人、甚至是村內的街坊,對這裡的過去,以及生活在當中的居民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

十月底的一個夜晚,濠記在藝術團體的帶領下,走進了祐漢新村。

在菜農子弟學校門外,關閘馬路人頭湧湧。或許沒有多少人會想起,只是一個月前,這裡曾經是另一個世界。故事也從這裡開始:在一百多年前,關閘和蓮峰廟之間只有一道沙堤相連,成就了澳門「蓮花寶地」的外貌。沙堤兩旁那時仍是水面。

一百年前,政府開始向沙堤兩側填海,東面的土地就是現在祐漢的所在。最開始的時候,土地被用作賽馬場之用,希望可以吸引香港的旅客前來觀賽,不過成效欠佳。到了二次大戰爆發,這裡成為大批內地難民的「避風港」。他們搭起木屋居住,種菜而食,並成立了「菜農合群社」。不過木屋屋也經常出現火災、水災、衛生等問題。

祐漢新村當年以「衛星城市」的概念規劃,祐成工業大廈就是居民工作的地點

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商祐興建築以及合伙人李超漢把這裡發展成住宅區,祐漢新村因此得名。區內當時是以「衛星城市」概念進行規劃,使居民可以在社區內兼顧工作和生活。祐成工業大廈就是當時為容納就業人口而興建的配套建築,周圍也曾經設有小販區,方便市民購買食材。當年的祐漢新村曾經是澳門最高尚的住宅區,休憩區原有的噴水池更是議事亭前地之後、本澳第二座噴水池。有趣的是,當年居民如果遇到缺水問題,也會到那裡取水使用。

從曾經養活眾多家庭的工廠大廈,過了馬路,昔日的噴水池,如今已經了無痕跡,但仍是居民休閒交流的場所。導賞員分享了他們對休憩區使用情況的觀察:「上午是長者居多。中午太陽猛烈,人流會變得稀少。到了下午,這裡就會變成長者、兒童、移工混雜的地方。」

祐漢新村一景

爬上石級,昏暗的燈光,照著被水管纏繞、地面上佈滿污水的水巷——外界對「新村」的典型印象,與剛才導賞員所說的大相逕庭。導賞員之一的Casper解釋,根據調查,村內平均居住人口達到5.3人,很多單位的居住人數更達到七人以上。這是把單位分租的結果。而目前這裡居住的人以移工為主,他們持有一種「過客」的心態,對社區的環境就不那麼上心了。

另一方面,由於社區內的建築設計,致使易於疏散,也使這裡成為犯罪溫床。正當我們在聽導賞員報告的時候,一隻流浪貓在我們身邊出現。這是社區另一個特徵。另一位導賞員Connie補充道:在他們發現流浪貓之後的一個星期,這裡就出現了虐貓的不幸事件……

石獅城隍廟,居民的信仰中心

出了水巷,拐彎就是一處店面,拉閘已經放下。題寫招牌的位置掛有大燈籠,以及覆上寫有「石獅城隍廟」的布條。這裡是閩南(石獅屬泉州市代管)籍居民的精神寄託。導賞員告訴我們,在進行舊物收藏徵集時,廟方也慷慨地捐出了裝飾用的磁磚。他還說,除了賽馬會、球類博彩的投注站外,廟的樓上還有麻雀館,說明這一帶賭風之盛。

導賞員帶領我們走上黃金商場的天台,俯瞰整座祐漢新村。他們也介紹了新村重建的脈絡。由於當年採用了預製組件堆砌的建築方式,如今除了殘舊以外,樓房還有倒塌危機。但由於新村的業權複雜、需要全體業主同意方能拆除的制度規定,以及政府換屆等因素,致使重建進度停滯不前。至今只有順利樓因為政府持有15%業權而「順利」拆卸。政府也向居民開放置換住宅的示範單位,希望可以讓居民安心接受安排。

俯瞰祐漢新村吉祥樓

藝團在祐漢區開展計畫,一方面是希望拉近藝術與社區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希望協助發掘社區內的問題。他們首先收集、培訓學員,然後進行田野調查,聆聽社區,並透過農曆年派揮春、舊物收集等活動,與居民分享交流、建立關係。

他們在過去的七月在休憩區舉辦市集,把之前收集到資料轉化成偶劇、展覽等,希望可以喚醒記憶,留住記憶,讓居民看到屬於自己社區的面貌,並開放表演空間,讓不同族群的居民互相互相看見。又例如他們在中秋節期間舉辦燈謎、偶劇表演等活動,與民同樂。但同時又發現,休憩區的一個角落,一旦沒有了燈籠,就會變得一片黑暗,而沒有這個活動,整個社區也缺少了節日氣氛,因為最近的燈飾集中在祐漢街市一帶。

導賞員也分享了他們的感想:在過程中他們也曾經感到氣餒,懷疑自己能否與社區拉近距離,能否幫到他們。活動又能否成功?不過,到最終,他們得到了正面的回饋,讓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至於居民們有著怎樣的故事?藝團透露,明年初的藝穗節會有一套節目。另外會有一項包括演出及導賞等延伸項目、為期十一日的活動。有興趣的朋友,記得到以下網址,留意藝團的最新公佈啦!

側視祐漢第四街休憩區。這裡曾經有澳門第二座噴水池。

延伸閱讀
Gugumelo布偶劇|社區營造計畫
怪老樹劇團

澳門人.澳門事﹣第2591集 Gugumelo 布偶劇社區營造計劃(澳廣視,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