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消委會測試驅蚊劑一種驅蚊不成反吸蚊

消委會從不同零售店購買了二十五款驅蚊劑樣本,當中包括五款標示含有避蚊胺、四款標示含有派卡瑞丁(picaridin)、兩款標示含有丁基乙酰基氨基丙酸乙酯(IR3535)、三款標示含對-薄荷烷-3,8-二醇(PMD)、一款標示含有雪松油(cedar oil)、兩款標示含有野紅茄提取物,還有其他八款聲稱「天然」或「草本」的樣本,每瓶由港幣$18.9至$259不等。

測試於澳洲進行,並參考世界衞生組織指引設計,以實驗室方法「arm-in-cage」由真人實試各樣本的驅蚊效能,採用可傳播絲蟲病的致倦庫蚊和可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在測試員前臂皮膚塗搽驅蚊劑樣本,記錄塗搽樣本後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及四小時的四個不同時點,降落在前臂皮膚的蚊子數量,與完全沒有塗驅蚊劑情況下降落在前臂的蚊子數量比較。計算得出的百分率愈高,代表驅蚊效能愈好。

DEET是廣泛應用多年的驅蚊成分,而派卡瑞丁則無色無臭,不會令皮膚感到黏膩,亦常見於驅蚊產品。標示含此兩種成分的九款樣本,不論是針對致倦庫蚊或埃及伊蚊,驅蚊效能整體上較高。針對致倦庫蚊,九款樣本在塗抹四小時後仍能提供九成六或以上的驅蚊效能,當中七款更達100%,表現穩定。至於埃及伊蚊,除一款標示DEET濃度較低(6%)的樣本在塗抹四小時後驅蚊效能下跌至三成半外,其餘均能維持八成或以上。其中一款標示含DEET的樣本更是全部二十五款樣本中唯一一款在所有時點的測試都沒有任何蚊子降落測試員前臂的皮膚,保護力最強。

雖然在眾多成分中,DEET的驅蚊效能最高,但消費者需留意,使用高濃度的DEET產品或接觸過量DEET,有機會引致皮疹、水泡及令皮膚和黏膜受刺激,對兒童的風險更大。各地區對兒童使用DEET產品有不同的建議,參考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建議,兒童應盡量使用較低濃度(上限10%)的DEET驅蚊劑,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更不應使用,除非兒童要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才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的DEET驅蚊劑。至於驅蚊效能同樣較高的派卡瑞丁,雖然對皮膚的刺激較DEET低,但可能會刺激眼睛,西澳衞生部不建議十二個月以下的兒童使用此類驅蚊劑,而加拿大衞生部則指六個月以下的幼兒不應使用。

是次測試還涵蓋其他八款樣本聲稱天然或標示植物成分,例如香茅油、檸檬草油、大豆油、檸檬尤加利油等,整體上驅避致倦庫蚊的效能不俗,當中七款於第四小時,效能仍達七成或以上。然而,全部樣本驅避埃及伊蚊的效能均未如理想,有五款於使用後三十分鐘效能只有兩成或以下,全部八款樣本於四小時後效能均低至三成以下。

值得留意的是,有一款樣本於測試兩類蚊時,在大部分時點,均出現在使用後較沒有使用時,平均有更多蚊子降落在測試員前臂上,反映樣本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對蚊有吸引力,殘留在皮膚上反而吸引蚊子靠近。

雖然天然成分對身體的風險可能相對較低,但並不代表絕對安全,例如香茅油有可能輕度刺激皮膚、眼睛和喉嚨,而長期或頻繁接觸,可能會引致皮膚產生過敏反應,而檸檬草油亦含有香料致敏物香葉醇和檸檬烯。天然草本物質的驅蚊功效和安全性各不相同,消費者宜參考產品標籤的指示,特別是用於幼兒和孕婦時應當更為謹慎。

含有化學成分或天然成分的驅蚊產品各有高低,消費者可諮詢醫生和藥劑師的意見,按使用情況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產品,並可參考以下建議:

  • 兒童使用驅蚊劑,特別是含DEET、picaridin等成分的產品,應注意相關成分的濃度是否合適及和依標籤指示塗搽;
  • 根據是次測試結果,含有野紅茄提取物和其他聲稱天然或標示植物成分的樣本,大部分在驅避本港常見的致倦庫蚊的效能都不錯,但若需要前往蚊傳疾病(如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等)流行的地區,宜選擇含有DEET、picaridin、IR3535和PMD保護力較強的產品;
  • 被蚊叮咬後,應該保持傷口清潔,在可行情況下用番梘和清水沖洗該範圍。若出現紅腫和感到痕癢,可用冰袋敷數分鐘以減輕該等徵狀。患者切忌大力搔抓患處,以免弄至傷口受細菌感染;
  • 避免在蚊子較活躍的黎明或黃昏時分郊遊,並穿着寬鬆、淺色長袖衫、長褲,減少外露的皮膚。若日間在郊外活動,應先塗抹防曬產品,待15至30分鐘讓防曬產品完全吸收、乾透後才塗上驅蚊劑。

延伸閱讀

喺澳門邊度可以打黃熱病疫苗?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