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聖索菲亞大教堂 利沃夫歷史中心 烏克蘭兩世遺被列瀕危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這兩項世界遺產「已不再具備充分保證其突出普遍價值(OUV)的最佳條件,它們因受到戰爭的威脅而陷入危險之中」。面對受到直接攻擊的風險,這兩項位於城區的世界遺產,容易受到俄羅斯轟炸基輔和利沃夫兩座城市所產生的影響。

俄烏戰爭導致烏克蘭文化遺產和歷史古跡受損嚴重,今年一月,位於黑海西北岸的港口城市敖德薩的歷史中心被緊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進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此番再有兩項世遺列入瀕危,烏克蘭的瀕危遺產數量達到三項,佔該國世界遺產數量的37.5%。此外,烏克蘭還有一項世界遺產、位於克裡米亞半島的「陶瑞克—克森尼索古城及其農地」,2014被俄羅斯佔領。

基輔:聖索菲亞大教堂及相關修道院建築群、基輔洞窟修道院

這是烏克蘭首項世界遺產,申報成功是在1990年,那時烏克蘭還是蘇聯的加盟國,因此這也是歷史上存在過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唯一的世遺。

公元882年,烏克蘭、俄羅斯白羅斯三大民族共同的文化母國基輔羅斯在基輔建立。公元988年,聖弗拉基米爾大公受洗成為基督徒後,基輔羅斯就此定基督教為國教。11世紀上半葉,他的兒子智者雅羅斯拉夫下令興建基輔聖索菲亞大教堂,其設計可與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現為阿亞索菲亞清真寺)媲美。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及文化中心,是「新君士坦丁堡」的象徵。基輔洞窟修道院,則在西元17至19世紀扮演著將東正教的思想及信念傳佈至整個俄國社會的重要角色。 

項目共三個遺產點: 

一、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基輔歷史城區中心,建成後它歷經多次損壞,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6世紀,幾乎淪為廢墟。直到17至18世紀,按烏克蘭巴羅克式風格進行外部整修,還興建了包括鐘樓、修道院等建築環繞著教堂。教堂內部則保留了古老的拜占庭式裝璜,現仍存繪於11世紀的頗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米)和濕壁畫(3000平米)。1929年以前,教堂一直是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1934年成為博物館。 

二、基輔洞窟修道院建築群位於俯瞰第聶伯河右岸的高地上,與周圍的景色相得益彰。建築群包括年代介於11至19世紀的獨特的地面和地下教堂、迷宮般的地下洞窟長達600多米(最早為修道室,後用於安葬名人和修道士)、17至19世紀的住宅建築。主要的遺跡包括聖母安息主教座堂、三一門教堂、大修道院鐘樓、 萬聖教堂、食堂教堂、帶塔樓和防禦城牆的修道院、聖安東尼及聖希歐多爾洞穴及地面教堂等。

三、救世主教堂緊鄰洞窟修道院北側。最初建於11至12世紀之交,之後遭到損壞。1640-1642年重建期間,將幾乎完好無損的舊西牆納入了新的建築。  

利沃夫歷史中心建築群 

位於烏克蘭西部的歷史文化古城利沃夫,可能是最「烏克蘭」的城市——高達90%的居民都是烏克蘭族,它也是烏克蘭的文化之都。

利沃夫1256年始見於史籍,其奠基人是加利西亞大公丹尼爾,他用自己兒子的名字列夫命名這個地方,後來逐漸演變為利沃夫。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其迅速發展成為政治、宗教和商業中心。利沃夫在不同歷史時期,從屬於不同國家,從最初的加利西亞—沃利尼亞公國,到奧匈帝國、波蘭、蘇聯、烏克蘭,這座城市見證了無數的衝突和戰亂,但同時也保留了不同文化的深深印記。中世紀的城鎮地形幾近完整地被保存下來,不同時期的巴羅克式、洛可哥式、新古典主義等歷史建築和藝術品隨處可見,是受義大利和德國影響的東歐傳統的集大成者。 

本項目有兩部分: 

主要的區域為利沃夫高城堡和城堡周邊區域利沃夫歷史中心城區。利沃夫高城堡現為廢墟,它和周邊的區域是利沃夫最主要和最古老的部分。13-17世紀期間,在低地上形成了街道和廣場。現存的建築是不同民族在此居住的證據,包括一座清真寺、一座猶太教堂和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會、天主教教堂的各種宗教建築。發展於14世紀的老城中心,有保存完好的東歐城市建築,包括眾多修道院和文藝復興和巴羅克傳統風格的住宅,以及建在中世紀防禦工事遺址上的公園和近兩個世紀的建築。 

另一部分是聖喬治山建築群—聖喬治主教座堂,這片位於老城的西南方向聖喬治山上面積較小的區域,是加利西亞大主教區的核心,巴羅克風格的建築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愛世界遺產)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