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不水浸?北京故宮辟謠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明清兩代都會在每年三月,打開暗溝進行清淤,目前故宮每年春夏秋進行三次清淤,清淤的次數並不少。

此次慈寧宮出現積水,並不是現代科技清淤不行,而是工作人員在暗溝裡發現了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塑膠瓶、塑膠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疏通後,目前已經排水順暢。

連日來,北京遭遇強降雨天氣,故宮再現「九龍吐水」。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統,宏大的故宮建築群,在暴雨中安然無恙。

紫禁城的雨水排水系統始建於明代,故宮的地面順應北京地理環境特點,整體走勢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略有坡度。這一坡降為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緩慢排泄。

故宮博物院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介紹,故宮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溝的長度超過15公里,其中暗溝長度將近13公里。故宮內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又與故宮城牆外側52米寬的護城河相連,並同周邊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

在歷史文獻中經常發現,故宮整個區域出現屋面漏雨、牆垣倒塌,還有院落積水這樣的一些記載,比如光緒十一年的陰曆四月,從東華門到西華門這一帶積水「數尺不等」,但是積水積完了以後大家的做法都是儘快找到堵點,把它清理了,就能快速地恢復它的排水功能。

另外,據北京市氣象局表示,7月29日晚上八時至今日上午七時,北京市累積雨量高達744.8毫米,是自1883年有紀錄以來高的一次雨量紀錄。北京市年雨量為644毫米。

(中國日報)

發表留言